天辰测速我国平均每分钟有2.5人死于慢阻肺,慢
已有人阅读此文 - -根据“健康中国”总体规划目标,到203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要达到79岁。而实现该目标的一大前提,是有效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世界卫生组织将发生在30到70岁的死亡定义为“过早死亡”,过早死亡率是指每个人在30到70岁之间死亡的概率。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21年,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这四类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为15.3%,这意味着每个人在30到70岁之间死于四类重大慢性病的可能性为15.3%。
慢性病的病程长且病情迁延不愈,还会带来多病共存现象,并增加居民部门的经济负担。一份近日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的研究论文显示,目前,我国3/4的老年人患≥1种慢性病。
同时,相比于一般人,天辰测速慢性病患者的免疫调节力不足,在传染性疾病流行时期发生感染的风险更大,且感染后转变为重症或发生死亡的比例也会显著提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慢病防治”尤其是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成为医疗卫生领域代表委员们聚焦的重要议题,他们从“加强基层卫生机构慢病体系建设”“完善国家重大慢病注册登记系统”等视角,给出具体措施意见。
无独有偶,也就在全国两会期间,天辰测速国家卫健委官网于6日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23年工作要点》。根据该文件,“加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是今年国家卫健委牵头推进的重点工作。
“慢阻肺病”再引关注
从新冠到甲流,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也包括了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下称“慢阻肺”)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关注。
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可治疗的疾病,但由于公众知晓率低,诊断治疗不足、不规范,延误早期干预时机等多重因素,长期以来,慢阻肺为国内第三大致死性疾病。
深圳市人民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陈荣昌曾在去年9月底的一场公开论坛上揭示过一组数据:目前,我国每年因为慢阻肺病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平均每分钟死亡2.5人,死亡率及疾病负担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要实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到2022年和2030年,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9/10万及以下和8.1/10万及以下。
由于慢阻肺患者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肺功能检查是目前检测气流受限公认的客观指标,也被称为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这也就需要慢阻肺的首诊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筛查干预、健康管理、疾病监测能力,并且要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肺功能仪,开展相关培训。
“但就目前调研的情况来看,很多基层村医室或者乡镇卫生院都缺乏肺功能诊疗相关仪器。此外,包括相应的诊疗场地、资金、当地百姓的疾病认知和健康理念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短板,不利于慢阻肺病的早诊早治。”全国人大代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张伟近日在一场由人民网主办的2023年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座谈上如是称。
张伟建议,一方面,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缓解乡村基层设备、药品、人才等短缺的情况,并同时加强基础医务工作者学习、掌握并应用相关指南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国家药品集采等,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让有需求的患者能够用得起、用得上;此外,加强对乡村居民的健康科普工作,提高健康素养。
近年来,在应对新冠及流感等病毒流行的过程中,基层在呼吸道传染病筛查和基本诊疗的应对能力上不断提高,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认为,这或可为慢阻肺等呼吸道慢性病的防治提供借鉴。
他在今年的两会提案中呼吁,以慢阻肺病、哮喘等呼吸慢病为核心,以流感及新冠病毒等呼吸道传染病为对标,建立基层呼吸病专区。
除了要让慢阻肺治疗在基层可及,也有代表委员认为,更要防患于未然,在慢阻肺的“早预防”上下功夫,即提高相关疫苗的接种率。
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缪小平提出,针对我国传染病环境以及人群特征的新特点,需要优化国家免疫规划。
缪小平分析称,当前,我国免疫规划以0~6岁儿童为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慢病患病率的增加,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应成为免疫规划的重要目标人群。我国现行的免疫规划范围较窄,尚未有效覆盖脆弱人群,这可能成为传染病防控体系的漏洞。另外,部分常规疫苗尚未纳入免疫规划,如流感疫苗等常规疫苗在大多数国家已经被纳入国家免疫项目,但我国仍将其划为“二类苗”,靠群众根据自身需要自费接种,且价格通常较为昂贵,这使得多数有接种需要但收入有限的群众“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