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辰测速共享充电宝涨得这么贵了?这么做值得
已有人阅读此文 - -共享充电宝,天辰测速从最初的被怀疑,不知不觉之间,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遍布于各大商场、餐厅、地铁站甚至医院,帮助消费者缓解了电量焦虑。
不过,天辰测速随着消费者习惯了共享充电宝,大家也发现,它涨价了。街电、小电、来电、怪兽四家头部企业,不约而同地悄悄一起涨价了。
有用户发现:“充两三个小时原来只要2、3块,现在却变为每小时3、4元,充一次要7、8块,甚至十几块。一旦忘记归还,充电宝的封顶价格更让人咋舌,每24小时封顶价24~40元,总封顶价99元,都赶上买一个移动充电宝的价格了。显然,这个价格,比起共享单车,太赚了。
以怪兽充电为例,今年3月公布的招股书显示,2019、2020两年持续盈利,虽然2020年销售与营销开支比2019年有所增长,但是依然实现营收28.09亿元,同比增长38.9%,净利率为2.7%。
不知道王思聪当初打的赌还算不算数。
为什么涨价
撇开进场费上涨,弥补前期补贴等因素不谈,直接的因素是,企业上市需要更好的财务数字。怪兽充电在获得日本软银、美国高盛等5亿元C轮融资后,拟于今年上半年冲击纳斯达克,小电科技在获得苏宁5亿元股权融资后,也计划于今年三季度登陆创业板。
显然,资本市场是理性的,在如今的氛围下,仅仅有故事,是不行的,还得要数字,而涨价能够取得更好的财务数字。
这个需求,对几家头部企业都存在,所以,虽然一般来说,多寡头竞争的状态,很难默契涨价,但共享充电宝却做到了这一点。
头部企业能够做到这种默契涨价,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业务模式使然。
从需求看,消费者需要充电宝的时候,一定是不得不用的时候,哪怕十几块钱,也会使用。在那一刻,这是一个没有弹性的刚需。
从供应侧看,共享充电宝是一个跑马圈地的生意。消费者在一家咖啡馆,约了人喝咖啡,手机没电了,不会走50米去另一家取充电宝,哪怕便宜一点。
另一方面,共享充电宝的生意,缺乏规模效应的制约。现在使用的场景,几乎是固定的,消费者在一个咖啡馆充了电,一般都是原处归还。没有移动性使用场景,这就使得网络性、规模性带来的归还方便不是那么重要。那么,占据几个点,就足以生存。
假设两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在一个城市竞争,一家扩张到2万个点,另一家被压缩到2000个点,无非规模大小的区别,都能赚钱,都能活下去,打不死。既然打不死,那么,就不会有价格战,反而能默契涨价。而这个状态在共享单车领域,是不可能存在的。
所以,共享充电的竞争,是相对稳定的,默契涨价就变为可能。而共享单车,至今都没有赚钱。
但是,这仅仅是短期的。
短期来看,消费者在发现手机没电的时候,不得不用。但长期来看,却能改变自己的行为,携带充电宝。所以,从长期看,共享充电宝,仍然是一个对价格敏感的弹性消费。当然,这一点,我相信有数据支撑的企业,比消费者更理性,会选择一个基于各种考虑下的最佳价格。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涨价了,但这也是市场行为,竞争颇多,只要没有明确的价格串联行为,就不是垄断。消费者可以用携带充电宝来满足自身充电需求。
不过,共享充电宝在资本市场上,除了当下的数字,其实还可以有更好的前景。
共享充电宝并不是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是一个短时期的生意。
一方面,突破性的电池技术,未必那么快到来。电池行业的三大常见新闻:能量密度更高、安全更好、充电时间更短。但实际情况却大不一样,电池还是那个样子,并没有出现飞跃性的发展。
这是为什么?
首先,电池除了储能的部分,还有不能储电的辅助剂、粘结剂、外壳等。电池越小,这部分的体积占比就越大。于是,新材料提高2倍,做成电池只能提高1.3倍。实际上,过去十几年,电池的进步主要靠提升储能物质的比例来实现,而不是新材料。
其次,商用电池,要满足稳定、安全、成本等多项约束,实验室成果与商用距离很远。说到底,电池难突破最根本的原因是,电池的原理是化学,越古老的原理就越难突破。
甚至,电池的后顾之忧,永远不会被解决。
未来,VR、8K、AI高刷新屏幕、折叠屏、手机投影、虚拟键盘,这些现实的应用,都会需要更大的电量。
实际上,现在我们所使用的移动电器,都受限于电量,所以,在设计上做了折中——不是现在的电池性能刚好处于瓶颈,而是基于现在的电池性能,手机的性能才被折中设计成现在的样子。电量是因,手机性能是果。
比如,苹果手机可以扫描相片,进行人脸分类,这是一个典型的人工智能应用,但苹果手机会要求你接上电源,因为,这个功能需要大量耗电进行计算。
还可以想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手机的笔记本化,也会需要更强的计算能力;投射一个激光键盘到桌面,也需要电力。所以,电池的每一点进步,都会立即被新功能消耗掉。
所以,充电宝不会是一个短期的生意,甚至会是永远的生意。
如果是换电呢?
人类有一个古老的移动换电体系,那就是干电池。不要认为干电池过时。谷歌眼镜,失败了,续航是一个重要原因。体验不好、性能达不到,也与电量有关。谷歌曾设想让谷歌眼镜用7号电池。高大上的谷歌眼镜选干电池这么古老的东西,原因很简单,干电池随处可得。
在锂电池出现之前,干电池体系存在了上百年。不过,干电池除了不可回收,不环保外,存在能量密度低,成本高的缺点。一节锂电池可以循环800次,每次成本3分钱;干电池只能用一次,成本2~3元。
现在距干电池诞生,已经有160年,人类所需电量在突飞猛进,干电池作为一种不可回收的移动能源网络是否有变革的可能?如果锂电池替代了干电池,基于锂电池的可充性,那么必然是换电。
标准电池网络是可能的吗?
那么,有没有可能出现一种标志化的可充电电池替代干电池,在便利店、地铁站、餐厅、随借随还。当然,这种标准电池的型号会比干电池多,形状也会更多,以适应更多的场合。
一些可以直接用在手机,一些可以直接用在电动玩具、无人机、相机上;有些几节并列,可以提供平衡车的动力电,或者给孩子的遥控车用。
这样的电池,遍布城市,就会反过来影响手机、笔记本、可穿戴设备,还有玩具、飞行器、相机等的设计,进而演变成为一种标准化的、可直接使用的电池。
有了这种电池,各种移动电器就不再被电量限制设计思路。如投影、虚拟键盘、8K、人工智能都会被充分发掘出来;遥控车的动力会更大,在公园玩玩具,再也不怕没电的后顾之忧了。
有了这个移动换电网络,保温的衣服,加热的奶瓶,各种新产品、新场景都能被发掘出来。
基于电池标准的制定以及其规模效应,这个网络的拥有者必然是全球性的。谁拥有网络,谁就是全球电池标准的制定者,电池技术的领导者,甚至是各种移动耗能设备的标准参与者。
这正是中国有比较优势,适合做的事情。中国有制造业的基础,成为全球新的标准制定者,可以以低成本切入,最初只要求厂家在设计时兼容几个标准的电池仓大小,并不增加额外成本。
如果共享充电宝不是一个短期的生意,那么,长期来看,必然走向换电模式。这个事业,显然比共享充电宝的短期利润,更富有吸引力。
不过,实现这个故事,首先要有规模,有规模,就意味着打败对方,一家独大。如何打败对方,可能就得走回“羊毛出在猪身上,狗来埋单”的老道路。基于自身生态能力,压低成本,从其他方面获得利润。
从这个角度,涨价意味着生态能力弱,放弃了更大的前景。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