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辰注册链接全球最强大脑再次汇聚,此次顶科
已有人阅读此文 - -
11月1日上午,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开幕。今年论坛首次设立“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的年度主题,以期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力量,直面重大全球性问题和挑战,以开放的交流与探讨,寻求科学的答案。
在今年的论坛上,包括68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131位世界顶尖科学奖项获得者、数十位中国两院院士、132位各国顶尖青年科学家、各界嘉宾代表和百位“小科学家”代表参会,大会规格及规模再创新高。
会期内,将有14个板块近百场会议及活动,涉及多个基础学科领域,重点关注双碳与新能源、生命科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等前沿研究热点、交叉科学议题,科研人才培养、国际协同合作等重大议题。
当前,天辰注册链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全球科技创新活动越发凸显原始创新和策源能力的重要性。
自2018年创设至今,天辰注册链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已产生诸多“溢出效应”,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注入了策源动力,也在推动基础科学、倡导国际合作、扶持青年成长三大任务方面迈出了坚实脚步。
打造全球科学家的“理想之城”
开幕式上,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在致辞时表示,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既是全球科学家和创新者的共同期盼,也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目标。
近年来,上海正在加快推进开放式创新,一方面,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开展前瞻布局与科研攻关。另一方面,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集聚了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18家,外资研发中心501家。在上海工作的外国人才,主要是科技人才,超过20万人,占全国的近1/4。上海也积极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工程,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网络在不断拓展。
吴清表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上海有信心成为洋溢科学精神、澎湃创新梦想的智慧之城、创造之城、理想之城,为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为此,上海将在三方面努力。吴清表示,首先是融汇全球创新智慧,汇聚天下英才,为全球科学家、企业家和青年人才来上海从事创新事业提供更好服务,创造更优条件。二是加大科技开放合作,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积极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让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三是加快要素开放流动,完善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对外开放的机制和途径,让上海成为全球创新要素涌动,创新活力迸发的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城市。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再次专程来到上海在接受隔离后出席会议。科恩伯格表示,顶科事业与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高度一致,愿在其中发挥贡献。
科恩伯格认为,上海目前的条件也是顶级的,从人类疾病到气候变化,为一系列特别紧迫的课题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平台,“相信顶科协会相关研究项目能够产生世界性影响。”
在开幕式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代表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向全球发布《开放科学: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倡议,倡导开放科学并鼓励支持开放科学的行动,因为开放科学提供了一条通往更美好未来的道路。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聚焦“面向全球化的科学、技术与创新”主题,以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跨界协同趋势、绿色低碳实践为切入点,阐述了当今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机遇、挑战和使命,呼吁全球科技界共同倡导无国界、无障碍、无歧视的开放科学精神与理念,以高水平开放合作的有效行动,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顶科社区打造前沿科学策源地
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同日,位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国际创新协同区全面启动,以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为研究方向的高标准联合研发中心正式开工。国际创新协同区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项目力争于明年5月结构封顶、2023年实现竣工并投运。
国际创新协同区将聚焦发展集成电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蓝色经济等前沿科技产业,加快集聚总部经济,以制度创新引领加快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发挥“海内外人才集聚、国际创新网络节点、创新策源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产城生态融合”五大功能优势,进一步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预计到“十四五”期末,国际创新协同区将引进建设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科学家工作站30家以上,集聚各类人才3万至5万人,新增科创企业和研发机构1000家。
顶尖科学家社区位于国际创新协同区中部地区,规划范围用地面积约3.2平方公里,规划总建筑量约303万平方米。截至目前,顶科永久会址大楼已完成结构封顶,计划于2022年10月作为第五届顶尖科学家论坛会址投入使用。
科恩伯格表示,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的建设,是顶科事业迈出的坚实一步。
顶尖科学家社区定位为“世界级的新时代重大前沿科学策源地”,以“领先未来20年的科技战略力量,储备未来50年的科学资源”为战略使命,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前瞻性基础研究。
今年论坛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发布的一份全球科技前沿报告表示,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科技与产业相互融合和转化更加迅速;大规模协同研究正在不断拓展科技前沿,推动宇宙演化、量子科学、生命起源、脑科学等领域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
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越来越呈现出跨国界、跨地区合作共享的态势,继续向多极化、多中心方向发展。科技创新负责任和包容的公共价值,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驱动力量。
莱维特教授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新的发现往往都是在边缘和交叉领域出现,有一些基金鼓励资助两个完全不同领域的合作项目,因为往往看似关联性越远的研究,产生重大突破的可能性也越大。”他鼓励给中国青年科学家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创设世界顶级科学大奖
在今年,论坛主办方宣布创立“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下称“顶科协奖”),重奖全球原创基础科学突破。“顶科协奖”首设“数学与智能科学奖”和“医学与生命科学奖”两个单项奖,每年评选一次,每个单项奖奖励金额为1000万元人民币,跻身全球奖励金额最高的科技奖之列。该奖项对标世界顶级科学大奖,将于2022年正式启动评选和颁奖。
顶科协奖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发起,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承办,红杉中国独家捐赠。奖项定位为设立于中国、由社会力量举办、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和颁发的国际性科学大奖,用于表彰全球范围内在各自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牵手科学家,我国的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机制的苗头已经显现,这也将促进青年科学家做出更好的研究成果。“我觉得设立这样一个奖项是好事情,有助于表彰在原创科研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不管是世界的还是中国的。”上海科技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胡霁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今年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呼吁通过自由开放、交叉融合、宽松包容的科研环境助力青年人才多元化发展。
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塞尔日·阿罗什认为,学校、社会、政府和国家需要群策群力,给予青年科学家全方位的支持,为青年科学家开展基础研究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为青年科学家融入不同的科研环境、学习不同的文化和与来自不同地区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社会条件。
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迪迪埃·奎罗兹表示,应给予青年科学家更多包容,鼓励他们在探索未知领域时被允许有思考的自由、以及挑战权威和挑战普通智慧的自由,鼓励他们去尝试研究颠覆性的科研项目,并接受他们可能失败的结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中科院学部科普教育委员会主任杨玉良则强调对学生心理的培养以及对开放社会环境的打造,“当一个人能够不受任何束缚地去海阔天空地思考时,才能最大程度激发他的创造力。”杨玉良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