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辰app“大科学装置”助力长三角打造科创高地

已有人阅读此文 - -
今年8月发布的《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指出,“着力构建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储备项目落地预研……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谋划筹建一批前沿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中提到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更为熟悉的称呼是“大科学装置”,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天辰app其由国家统筹布局,依托高水平创新主体建设,面向社会开放共享,是为高水平研究活动提供长期运行服务、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公共设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科学装置”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自诞生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经济体便将其建设作为提升本国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我国“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发展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进入加速布局期。
 
总的来看,天辰app我国的“大科学装置”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专用研究设施类,是为特定学科或领域的重大科学技术目标而建设的研究装置,有明确具体的科学目标,追求国际基础科学研究的最前沿,依托设施开展的研究内容、科学用户群体也比较特定、集中,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
 
二是公共实验设施类,是为多学科或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提供服务的研究装置,为多个领域的不特定大量用户提供实验平台和测试手段,为相关基础科学研究及其应用提供关键支撑,追求满足用户需求、服务全面完整,如上海光源、中国散裂中子源、强磁场实验装置等。
 
三是公益基础设施类,是为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服务,属于非营利性、社会公益性设施,主要满足国家和公众需求,如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长短波授时系统、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等。
 
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统计显示,当前长三角已建成“大科学装置”23处,其中上海市10处、江苏省10处、安徽省3处,主要为专用研究设施类和公共实验设施类“大科学装置”。
 
天辰app
 
近年来,长三角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依托,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区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大科学装置”升级和联合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一,“大科学装置”日益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依托“大科学装置”,长三角加快形成了一批基础性原创成果,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持续开展重大原创性布局攻关,深度推进交叉前沿研究,打造了一批功能完备、相互衔接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实现了更多的“从0到1”的战略性、前瞻性、变革性、基础性、系统性重大创新。在这个过程中,长三角的科技创新合作更加紧密、协同更加高效。比如,目前在长三角已建成的“大科学装置”中,由两家或以上共建的有8个;三省一市聚焦光电技术、氢能技术、先进激光与精密制造等方向,培育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研发载体。
 
其二,“大科学装置”日益成为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OECD将R&D活动划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其中应用研究细分为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两类,并认为应用基础研究是针对具体实际目的或目标,主要为获得应用原理性新知识的独创性研究。李克强总理强调,必须要打牢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个根基。依托“大科学装置”,长三角着力打造一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实施从关键技术突破到工程化、产业化的一体化推进,形成大协作、网络化的技术发明创造格局。比如,上海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心引进了世界上最高水平的蛋白质质谱仪器专家彭超,由此吸引了长三角乃至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前来实验,想要让其解析蛋白质结构,需要预约排队,现在一周就要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约200个样品。
 
其三,“大科学装置”日益成为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依托“大科学装置”,长三角持续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助力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助力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力,培育未来产业,加快构筑具有国际影响力、辐射力、控制力的创新产业集群。比如,安徽建立了大科学装置“沿途下蛋”机制,陆续形成了“人造太阳”光学技术衍生新型安检设备、稳态强磁场技术助力研发抗癌新药、同步辐射光源帮助提升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续航力”等产业化成果。再比如,泽布替尼是第一个在美获批上市的中国本土自主研发抗癌新药,作为一款基于结构设计和筛选出来的药物,其研制过程中所有分子结合的结构数据都是在上海光源获得的。
 
其四,“大科学装置”日益成为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科技创新理念不仅仅指科技创新本身,还包括科技管理制度。特别是去年,长三角以“大科学装置”为基础,合作设立了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率先推进科研机制创新和产业服务创新。比如,推行“多元投入、团队控股”的模式,借助混合所有制,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再比如,积极探索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新模式,以企业是否拿出“真金白银”为标准,推动技术对接,目前已布局先进材料(苏州)、集成电路(无锡)、太阳能光伏技术(江阴)、船舶海工装备(南通)等多领域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同时凝练了超过800项产业技术需求,企业的意向出资金额超过20亿元。
 
展望未来,长三角要深化落实《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发展规划》和《三省一市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行动方案(2022~2025年)》,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的战略支撑作用,确保在2025年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