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辰app人民币全年涨幅全球第五,机构明年最高
已有人阅读此文 - -
2020年是弱美元的一年。根据第一财经记者统计,截至北京时间12月30日,今年以来全球货币对美元涨势位居前列的分别为:阿根廷比索(40.45%)、瑞典克朗(13.83%)、罗马尼亚列伊(9.81%)、丹麦克朗(9.54%)、中国人民币(9.48%)、澳大利亚元(9.43%)、欧元(9.09%)、瑞士法郎(8.98%)、菲律宾比索(8.78%)等。
来源:彭博终端
而对美元贬值幅度比较大的货币主要有:巴西雷亚尔(-20.85%)、俄罗斯卢布(-11.91%)、秘鲁索尔(-7.14%)、土耳其里拉(-6.94%)、哥伦比亚比索(-2.89%)。
来源:彭博终端
人民币在2020年走过跌宕起伏的行情,但最终从全年来看,对美元以近10%的升值幅度收官。
在2020年的最后一天,截至北京时间12月31日9时47分,离岸人民币兑美元升值111点,现报6.4915,在岸人民币现报6.5178。
在市场看来,中国经济从疫情中先行走出,经常账户顺差扩大,国际资本希望进入中国,天辰app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2020年人民币的涨幅是处于合理适度状态的。也正因如此,近期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的机构人士普遍认为,除了取消一些逆周期措施,中国央行并未因人民币的升值而进行过度干预,2020年人民币的升值幅度是合理的,预计2021年将进一步升值。
例如,恒生银行对2021年美元对人民币的预测点位为6.1,且不排除一季度达到6的可能性;高盛、渣打则预计美元对人民币在2021年将达6.3,根据高盛的估值模型,美元对人民币的公允价值为6,该投行认为人民币目前被低估;摩根士丹利预测的点位为6.4 。
恒生银行(中国)副行长兼环球市场业务主管吴英敏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天辰app过去一年,在弱美元的背景下,多数货币都对美元有所上涨,例如欧元、澳元对美元的涨幅都接近10%,因此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并不算夸张。2020年美元的弱势主要由美国长期的货币宽松取向以及巨额财政刺激政策导致,这些政策短期都不会变化,所以预计明年弱美元仍将持续。
吴英敏并不认为当前的人民币升值幅度会引发干预的可能,并且干预也没有必要。原因在于,早在10月初,人民币对美元迅速涨破6.8,央行先后取消远期购汇风险准备金、暂停逆周期因子,同时QDII、QLDP额度也有所扩大,人民币目前应该是处于试验“自由浮动”的状态。在这一背景下,从一篮子货币的角度来看,他认为,人民币的升值幅度都约在4%左右,只是中等适度。“所以目前人民币的点位并不具有要被进行干预的前提。”吴英敏称。
展望2021年,人民币强势的前景并未改变。
明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仍是出口和投资,预计GDP增速将达7.5%,美元/人民币达6.1。一些机构认为,汇率走势很可能是前高后低,甚至在第一季度向下破6的概率很大,主要还是因为现在资本流入中国的动能很强,且中美贸易顺差居高不下,明年中国出口动能仍可能保持强劲,甚至会更强。加之中国货币政策整体基调仍以审慎为主,因此人民币没有贬值的基础。
此外,中美利差在2020年维持在250BP左右的历史高位,这一趋势也或在2021年延续。市场预计,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会从目前的0.94%升至明年年底的约1.3%水平;就中国而言,2021年降准的概率不大,LPR(贷款报价利率)也或维持稳定,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或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这也是因为上半年经济回升的动能更强。
渣打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丁爽表示要上调2020-2025年期间人民币的汇率预测。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的中长期货币政策更为审慎。考虑到中国经济相对增长优势、利率溢价、持续贸易顺差和强劲资本流入,预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在2021年中期升值至6.3。此后,由于中国的增长相对优势可能减少,汇率可能在2021年下半年小幅回落到6.45。基于该机构公允价值模型的估算,预计2022至2025年期间,人民币对美元的长期公允价值为6.5-6.7。
事实上,对明年而言,最重要的因素还包括广义通胀,包括商品价格和股市表现。法国巴黎银行策略师季天鹤认为,这当中节奏和顺位很重要。目前看来的顺序是,疫苗先来到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然后来到发展中国家,然后是大范围零病例,然后是中国解除境外隔离,最后是美联储转向。在中国方面,目前看起来是人民币升值可以幅度更大,利率的上行要慢慢走。如果是这样一个情况,那么首先,中国出口还会持续,因为需求会先好转,然后才是其他国家产能上来。等零病例和解除隔离出现之后,才会出现中国游客出行带来的购汇压力和消费流出。而由于实体经济先转好,美联储后动,因此会有一个类似2010年下半年的情况,那就是大宗商品和股票继续上去,但是全球流动性仍然总体宽松。
恒生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对记者表示,对于中国本土市场而言,消费品通胀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工业品通胀的可能性较大。工业品今明两年的的通胀压力主要有两大驱动力——首先,供给仍然偏紧,直至明年4月前后,运输方面的瓶颈仍将存在;同时,中国内部的基建需求仍然较大,尤其是新基建,因此对于工业品、大宗商品的需求明年将持续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