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辰app紧盯特斯拉,大众汽车加速电动车战略落
已有人阅读此文 - -
大众汽车在电动车领域提速。日前,大众汽车推出了两款ID.4电动SUV车型――一汽大众ID.4CROZZ和上汽大众ID.4 X,计划于2021年初上市,两款车型的最大续航里程均超过550km,补贴后售价将不超过25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Model 3在国产后不断降价,目前补贴后的起售价格为24.99元,而ID.4补贴后售价将不超过25万元。不过,ID.4定位是SUV车型,Model 3则为轿车车型。“希望随着ID.4两款首秀车型,以及在未来两年中进一步扩大的ID平台全系列产品,天辰app大众会成为中国新能源车的首选品牌。”大众中国CEO冯思翰表示。
ID.4是大众汽车基于MEB平台打造的首款国产纯电动车型,冯思翰表示,大众汽车在2023年前将推出8款ID系列电动汽车。而为了确保ID.4 X的生产制造落地,大众汽车在上海安亭新建了全球首座MEB(纯电动车模块化)平台工厂,一期投资达170亿元,比特斯拉超级工厂高1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建造基地。而一汽-大众ID.4 CROZZ则将由一汽-大众佛山MEB智慧工厂生产。除了特斯拉外,在20万元到30万元电动车细分市场中,天辰app电动车的产品并不多,目前仅有小鹏p 7、天际 ME7、威马 EX6、比亚迪唐 EV、广汽 Aion LX、ARCFOX αT等产品。蔚来、理想等多数造车新势力产品布局在30万元以上的高端市场。而从当前表现来看,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自主车企,其在该价格区间的产品销量都较低。也就是说,对于大众ID.4来说,除了特斯拉外,在该价格区间的市场上,尚未出现较强的竞品。
在电动车领域,大众汽车一直对标特斯拉。据外媒今年6月份报道,大众汽车希望加速追赶特斯拉的脚步,为此成立了狙击特斯拉的专案“T小组”。“目前,特斯拉在电动车领域的知名度依然较高。此外,在软件方面,传统车企与特斯拉仍然存在差距。因此,在该价格区间,model 3的竞争优势仍然较大。不过,大众汽车生产能力是很强的,一旦首款电动车获得较好的口碑,就会对特斯拉造成一定的影响。”汽车分析师张翔对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在实现国产化后不断降价。业内认为,特斯拉通过降价的手段来进一步抢夺市场份额。对于定价,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大众品牌执行总监马振山告诉记者:“ID.4的定位肩负着普及智能电动汽车的使命,因此在定价时充分考量了用户在整个购车、用车全生命周期的成本,从用户的需求出发,让更多的用户去积极地去接受全新的智能电动汽车时代。”
目前,大众汽车旗下首款基于MEB平台上的纯电动车ID.3已在海外上市,从其销量表现来看,EV sales数据显示,ID.3在9月销量为8000辆左右,销量排名仅次于特斯拉Model 3和雷诺Zoe。
从中国市场来看,过去大众汽车在电动车领域的表现并不好,与特斯拉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不过,此前大众汽车推出的纯电动车型高尔夫、朗逸、宝来等均属于油改电车型。ID.4是大众汽车在MEB平台上打造的纯电动车型,是其在中国市场推出的首款新平台上的纯电动车。
此外,头部造车新势力目前在市场表现也较好。在冯思翰看来,大众ID系列具备的优势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大众汽车力求打造平台全系列车型且设计新颖,竞争对手则把主要精力放在一两款核心车型上;二是大众汽车招牌式的高品质;三是大众汽车在差异巨大的环境中来进行纯电动车测试,而这样的资源和覆盖度是很多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
不过,与其他传统车企相比,大众汽车在电动车领域的战略更为激进,其开发了全新的纯电动车平台MEB。按照计划,大众汽车自2020年起的五年内将投入600亿欧元致力于电气化和数字化。在中国市场,大众汽车曾宣布,到2022年将携手合资企业伙伴在电动汽车、自动驾驶、数字化和移动出行服务等领域投资约150亿欧元。而打造全新的平台及电子架构也带来了巨大的成本。据悉,研发MEB模块化电动架构总耗资70亿欧元,大众汽车方面预估,需要到2029年电动车销量规模达到2000万辆之后,才能收回MEB平台的研发成本。
ID.4车型的首秀意味着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的电动化战略正式提速,而大众汽车激进电动车战略背后,一方面是想在电动车时代夺取更多市场份额、实现引领,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双积分”政策标准趋严,这倒逼大众汽车等合资车企加快电动车步伐。今年4月10日,工信部对2019年度119家境内、27家进口乘用车生产企业平均燃料消耗与新能源汽车积分情况进行了通报。在119家境内乘用车企中,共有28家车企“双积分”均为负。其中,一汽大众均位于负排行榜榜首,上汽通用、北京现代、北京奔驰、上汽大众等合资车企均位居负分排行榜前十。
“大众汽车在成本控制、供应链把控等方面具备优势,在燃油车时代,大众汽车形成的口碑效应也会对消费者的选择产生影响。不过,ID系列车型的表现能否超越特斯拉仍需市场检验。从短期来看,特斯拉仍会保持领先优势。”张翔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