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辰app下载从贫困发生率51.3%到全部脱贫,“大渠
已有人阅读此文 - -
能够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子,干净整洁的庭院种有鲜花、蔬菜,生机盎然的葡萄枝蔓延在庭院架子上,透过密密的枝叶、晶莹的果实撒下的,除了阳光,还有清风。这是早些年条件艰苦、一家五口人还住在土坯房子的玉苏普卡地尔·麦麦提所不敢奢望的事情。
2017年底,玉苏普卡地尔全家搬进了由政府出资修建的安居富民房。他说,现在自家房子83平方米,耗资6.3万元,自己只出了2万元,其余均为政府补贴。“当初想着家里人丁兴旺,房子建设面积要稍微大一些,天辰app下载就多出了一部分钱。如果只是60平方米的话,自家基本上就不用出钱。”
今年38岁的玉苏普卡地尔是一位少数民族普通农民,生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乌达力克镇琼艾日克(24)村。乌达力克、琼艾日克均是维吾尔族语,镇名意为“皇宫的花园”,村名意为“大渠”。地处叶尔羌河西岸的乌达力克镇,直至2018年,经自治区批准,建制才正式从乡转为镇,成为城市行政区,获得二三产业发展的更多权限。
琼艾日克(24)村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村子,甚至连名字都跟其它村“撞名”——在喀什地区有四个这样的村名,分属于四个县。位于莎车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大渠”村,由于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天辰app下载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挂牌督战的贫困村之一。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时代背景下,经过自上而下的各方努力、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挥部的全力以赴助力下,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已达到脱贫标准。
产业结构调整带动脱贫
2014年,中国政府将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作为当年扶贫开发工作的“一号工程”。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国政府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琼艾日克(24)村摆脱贫困的根本性转变,也始于这一年。通过精准识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全村一半,贫困发生率达到51.3%。究其致贫原因,绝大部分为缺技术致贫。于是,“大渠”村脱贫的现实路径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就业增收。
原本担任喀什市第六中学党委副书记的乃比江·亚生,于2018年1月派驻担任乌达力克镇琼艾日克(24)驻村第一书记。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村里面长年以来形成了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的单一生产方式,农村劳动力也基本上不外出。现在开始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农民也开始寻求区域性务工。特色种植业包括林果业,比如巴达木、核桃、樱桃、杏子、西梅;还包括特色作物,比如豇豆、万寿菊、西瓜、大葱。特色养殖业除了牛羊外,还包括新兴的兔子、鸽子。
乃比江称,以前也种过部分特色林果及作物,但囿于技术和资金,无法精细化管理,产量有限,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
上海援疆干部、莎车县乌达力克镇党委副书记朱元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2017年开始,在上海援疆资金的支持下,一方面对种植农户进行培训,另一方面采购提质增效的设备,特色林果及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均得到了明显提升。比如,今年巴旦木产量就比过去增产至少30%,增产直接带动增收。
在流通环节,为农户带来的增收更是显而易见。朱元龙称,要实现增收关键看销售。过去由于流通环节不畅,“二道贩子”容易压价,直接导致收购价上不去。为此,由莎车分指挥部出面邀请巴旦木加工企业,跟农民在集散点当面谈,价格合适就直接采购,收购价也从每公斤12元大幅提升至22元,这相当于单从收购环节就足以让种植农户收入接近翻番。
乃比江·亚生书记对上海援疆帮助村民打开巴旦木销售渠道提高收购价格,喜悦发自内心
乃比江·亚生书记对上海援疆帮助村民打开巴旦木销售渠道提高收购价格,喜悦发自内心
此举帮助农民打开了销售渠道,这让乃比江喜笑颜开。他说,按照平均每公斤15元的收购价来算,销售将近40吨巴旦木,为种植农户带来将近60万元的收入,贫困户每户收益将近1500~2000元。
由于临近村子有一家兔子加工企业,也衍生出了一条产业链,兔子养殖也就成为村子里这两年新兴的养殖项目。乃比江称,目前已经在农户家中推广养殖了,每一户养5只兔子,一只种兔一年带来的纯收入将近600元,也就意味着一年将为农户带来3000元纯收入。
兔子养殖成为村里面最近新兴的养殖项目
兔子养殖成为村里面最近新兴的养殖项目
受养殖效益的驱动,在上海援疆资金的支持下,“大渠”村还兴建了养兔场,一期主体工程今年已经完工,预计将解决20人的就业。根据养兔场运营效益,将会考虑明年建二期、后年建三期。在村子的中长期规划中,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由专业公司指导养兔,以养兔场为基地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在村里面成立养兔合作社,全面发动贫困户家家养兔。
乃比江称,由于是订单养殖,加工公司承诺全部收购,进行深加工,销往内地,贫困户养殖也有了底气。在技术指导下,家庭养殖规模也能从5只提升到8只,纯收入由3000元增至近5000元。
外出务工是贫困户增收的另一个途径。据了解,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托管农田,每亩地价格200~250元,夫妻二人托管规模从200亩到800亩不等,时间从每年3月到10月,这意味着收入少则5万~6万元。二是在城镇务工,由于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可从事泥瓦工,随着莎车县城、乡镇大力开展城市建设,工作岗位较多,大工每天170~200元,小工每天也有100元。三是雇佣就业及季节性务工,由于临近镇政府,做小生意的商贩较多,伙计雇佣会优先考虑本村村民。
对比今昔收入,玉苏普卡地尔觉得有如霄壤之别。“过去打工一天收入25~30元,而且是今天有活做,明天就可能无活可做。如今到县城务工每天收入250元,也存在过一段时间无工可做的情况。”基于离家人较近且收入稳定的考虑,他选择在本村的养殖合作社养牛羊,不但每月能拿到2000元的固定收入,而且合作社里面还有自家的牛和羊,未来收入可期。
据了解,“大渠”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按照“一人一岗”要求,在一二三产、公益性岗位、自主创业等多途径,已经实现全部就业。
“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经过这5年多的努力,“大渠”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也降为零。村里面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边缘户劳动力、团结关爱户劳动力全部实现稳定就业,“五通七有”实现全覆盖,高质量实现脱贫退出。
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近1万元,其中贫困户人均纯收入6318元。
据了解,“大渠”村通过产业发展,不断强化解决群众“两不愁”(不愁吃、不愁穿)的问题,同时发展特色种植,实行“一村一品”,打造辣椒特色种植村,广泛打造庭院经济,种植庭院蔬菜,发展特色养殖,切实解决吃得好的问题,不断提升生活质量。
在此基础上,“大渠”村还做到了“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
安居富民房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从“大渠”村村委会驻地出来,隔着宽阔整洁的柏油路可以看到对面砌着黄墙的安居富民房,路边高大的柏杨树整齐排列,路边的墙面上粉刷着“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标语,不远处一派田园风光,大片颜色艳丽的万寿菊在阳光照耀下分外惹眼。
村民过去居住的土坯房
村民过去居住的土坯房
乃比江至今仍然记得刚来的时候,村里面将近一半的农户住的都是土坯房子,没有美观可言,起一点风屋里就满是灰尘,而且室内脏乱差,气味难闻。房子通常只留一个小窗户,待天冷时节,就用塑料把窗户封起来保暖。如今,全村绝大部分村民住进安居房,房内有庭院、拱棚、棚圈,村民们将房间、院内收拾的干净整洁。
在“大渠”村,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失学情况,而且大中专及以上均有上学补助。基本医疗也实现了全覆盖,贫困户、边缘户、团结关爱户给予医疗救助、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慢病白卡医疗报销。
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村民们的生活习惯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乃比江称,一方面,移风易俗也给村民们带来了健康的生活习惯。之前,大家没有吃蔬菜的习惯,除了肉食外,就是胡萝卜、皮牙子(洋葱)。近10年来,老百姓的饭桌上也逐步出现了豇豆、辣子、西红柿、茄子等蔬菜,而这些蔬菜就种植于自家庭院。另一方面,村民们也普遍开始重视国语。除了这是国家的语言,每个公民都必须学习掌握外,对少数民族来说,学习国语更成为一门技能,如果懂国语,到县城务工一天工资150元,不懂的话,就只有100元,甚至找不到工作。
在“大渠”村脱贫的过程中,村里面强化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比如,大力挖掘、选树脱贫典型和帮扶典型,树立“勤劳致富最光荣”的正确理念。深入开展好“两个全覆盖”“民族团结一家亲”“三结合”等活动。开办农民夜校,利用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站点等媒介资源,全方位提供扶贫政策、种养技术等培训内容,营造浓厚的脱贫攻坚氛围。